Monday, October 27, 2014

樂料理 - 世界極致好味廚房的味蕾體驗

By Grace Lee

為了多元生活體驗,學習新技能, 感謝Sherry的推薦, 跟同事麗琳妹妹及桂月姊姊三人報名上烹飪教室, 在漢神附近錦田路上的樂廚房上世界極致好味廚房.


今天第一次上課, 四點到七點, 單次1800元, 含食材及教學費用, 由Soac老師授課 (聽說他是型男主廚, 現在TLC, 旅遊生活頻道, 當美食節目的主持人).

上課菜色內容為:

  1. 青豆香草濃湯搭配脆皮火腿起司
  2. 奶油真鯛配檸檬白醬, 醃漬甜菜根
  3. 龍蝦襯橙汁沙巴雍, 焦糖堅果
  4. 培根巧克力甘那許派 
  • 對教室硬體的第一印象是時尚摩登 ! 一樓門市賣各式標榜有機高檔的料理食材調味料, 二三樓是烹飪教室, 餐飲設備各式炊具鍋碗瓢盆新穎又齊全, 助理廚師有三位, 親一色時髦儀容整齊的妹妹, 熱絡的倒茶招呼, 今天上課的食譜以精美的印刷已整齊的放在每人桌子上 讓初次造訪的我留下很專業的第一印象!
  • Soac老師是年輕的帥哥, 平易近人, 親切的互動教學方式讓廚藝技能不一, 聞道有先後的學生都有機會發問或邀請我們隨意走動近距離觀摩他的料理程序即應有步驟, 看的出來應是有經驗而且受歡迎的講師.  
  • 一班十個學員上課, 本以為來報名的應是熟女貴婦居多, 以聊天, 吃美食, 交朋友為主要目的.  但嚇一跳, 十人中扣除我/Sherry/Nydia (希望以體驗學習為前提)是同事朋友關係外, 剩下七人,都是單獨報名.  除一位太太符合我原先預期的貴婦外型外, 有一位年輕漂亮的妙齡小姐 (似乎是常態性的上課, 對食材很有概念!), 還有兩位三十不到的帥哥, 其餘三位中年女士, 看不出職業, 但都健談又友善樂於分享.


本以為是輕輕鬆鬆的課, 但經過三小時多的實地演練講解, 下課時對廚藝這檔事有了很不同的體認:

  • 知易行難 : 只要識字, 食譜人人能懂, 但食譜引進門, 修行還是在個人. 很驚訝所有學員的專注跟上課紀律, 大伙的筆記沒停過, 有好幾位還全程錄影, 雖上課氣氛輕鬆, 跟Soac老師嘻笑聊天, 但態度卻是認真從一而終的.
  • 勤能補拙 : 成功之路無他, 鐵定是練習, 練習, 在練習 (Soac老師講解時, 除食譜上的文字外, 有太多的經驗值提醒, 非親身實作, 很難憑想像理解領悟), 魔鬼都藏在細節裡, 食材, 調味料的比例, 烹調的溫度, 下鍋的順序, 火侯的控制...... 等等都是成功的關鍵要素.  單從學員中有人在製作過程中提出的問題就知她程度遠在我們之上, 一點都假不了
  • 進了廚房, 就不能怕麻煩, 美味就是耐心毅力, 堅持到最後那一刀/那一道程序所呈現的給味蕾不同凡響的感受.  專業如老師, 又有三位助理不停地洗碗, 洗菜, 洗鍋具, 但要在三小時內把所有菜色優雅地做完, 仍是一大挑戰! 就更別提駑鈍如我者了


品嚐了一堂美食饗宴, 大家覺得不虛此行.  
下課後約好找一天在Sherry家試做一輪, 把食材收集採購完成, 邀各家老公先嚐, 待能登堂入室, 即廣邀英雄帖, 擴大舉行!


Saturday, October 18, 2014

新中橫鹿林山一日遊 (10/16)

By Grace Lee

翠綠中夾雜秋意, 幽靜恬適, 如詩如畫


昨晚睡前老公忽然提起近日上課頻繁, 很想去爬山攝影 !   我不置可否, 我也常嘴裡嚷嚷, 所以聽聽就好了. 早上起床鬧鈴聲七點一響, 只見他往外衝, 一會兒功夫他回房煞有其事告訴我地方查好了, 而且也發郵件給我一份登山路徑, 哇! 當真的 !!   當下換上平常爬山的行頭, 準備出發.

近年來這種隨興玩法, 很機動也很符合我不愛事前做功課的個性, 我美其名為 [培養應變調適能力, flexibility] 這些年來老公從開始的氣炸, 完全不能接受我[善變不已]的個性到今天他自己彈性十足隨時可上路,  這之間彼此的磨合陣痛實非三言兩語可道盡.

出發
八點半出家門, 老公設GPS時才告訴我去新中橫的鹿林山.  原來是山友前一陣子分享商周推薦七條適合秋日登山的輕步道.  鹿林山在嘉義阿里山附近, 一日可往返, 所以雀屏中選.
鹿林山位於南投信義鄉跟嘉義阿里山鄉交界, , 從高雄出發, GPS預估要過中午十二點後才能到達.  為此, 特別自發性省略國道三東山休息站的Starbucks, 在家附近就把飯糰咖啡水一網打盡後就直衝阿里山.

旅途
前幾次來上阿里山的台18線沿途多處施工做景觀美化工程, 今天來, 台18幾乎已全線完工, 道路平坦不說, 沿路兩旁多處鋪設行人觀景步道及造型路燈, 再加上台18得天獨厚的自然美景 (梯田茶園, 群峰環繞, 波瀾雲海, 花海爭艷, 靠近信義鄉這邊, 還第一次看到好多獼猴攜家帶眷在路上悠哉的閒逛......), 不必入園阿里山森林遊樂區, 上山的路上早就睜大雙眼, 肆無忌憚的打量群山的開闊而開心不已了.
特別一提, 阿里山陸客特多, 上山的遊覽車絡繹不絕, 因速限/爬坡, 小自客常被大車擋住只能龜速尾隨, 今天好幸運, 錯開遊覽車上山時間, 大車不多, 縱有擋道, 老公也能奮力漂亮迅速的超過好幾輛, 振奮不已, 也算途中的自娛娛人秀

鹿林山登山步道一圈
12點半到鹿林山登山口 (台18-106.9處), 好小又不起眼的路標, 不仔細看, 包準錯過 ! 不可不慎.  聽說一般人常從塔塔加遊客中心 (台18-108)附近上登山口, 同時健走鹿林山和麟趾山兩座山, 預估五小時上下, 考慮我們到達已過中午, 決定擇期再訪麟趾山, 今天主攻鹿林山

鹿林山步道總長約5.5公里, 書上說走一圈大約2-2.5小時, 但我們一路走走停停拍照, 總共用了3.5小時, 下午四點才走完, 步行路徑如下:

1)觀景小徑 循石磚步道上行1.1公里緩昇到  2)鹿林山莊, 續走枕木步道0.8公里到
3)鹿林山,標高2845M, 再順著陵線緩走1.1公里, 有一段路跡明顯但箭竹太長需一路鑽行前進到 4)鹿林前山, 後0.3公里上升坡到 5)鹿林天文台, 中央大學的(2862M) 最高點完成上山路段!  下山循鹿林前山旁的叉路 6)木棧道下山回到鹿林山莊 (1.1KM), 最後接觀景小徑回到台18-106.9處的停車場.

鹿林山植物景觀十分豐富, 不論石磚或枕木步道, 地表都被蕨類植被覆蓋的一片蔥綠, 中間散落著泛黃的落葉或轉紅的楓葉, 10度的銳利秋涼, 兩旁搖曳著玉山特有的細長箭竹, 高山芒草, 及許多高聳的巨木如檜木, 雲杉、鐵杉等....還有更多不知名的小花小草迎風綻放, 放眼望去視野開闊, 光線明亮, 色彩富麗, 美不勝收 !  深深呼一口氣, 屢屢被轉角的美景攝住而驚嘆連連!
說它是近日走過最美, 綜合評比最高的步道一點兒也不為過!

要不是怕要摸黑下連續70公里的山路, 還真捨不得走人呢!
回程下山時, 雲霧瀰漫於整個山區, 視線不出五公尺遠,  開起來真有些嚇人, 戰戰兢兢, 深怕一個不小心會翻落萬丈深淵呢, 想想對大自然怎能不敬畏呢!
中餐因景色太宜人, 忙著拍照就直接省略, 回程繞進嘉義市區吃了網路推薦不吃別說來過嘉義的[林聰明砂鍋魚頭]後才心滿意足駛回高雄

八點半已端坐家中咀嚼今天不虛此行的鹿林山一日遊了.
一路都是如此的翠綠幽靜
緩昇的枕木很好走


踩在上面的感覺棒透了



鹿林山莊, 無法形容的世外桃源

鹿林山標示清楚完全不容易迷路

台文台最高點

下山時雲霧迷濛如仙境

網路推薦嘉義必吃




Wednesday, October 15, 2014

哇塞! 心想事成, 挑戰成功 - (30 days challenges)

By Grace Lee

一個月前聽 TED演講 (30 days challenges), 演說者口若懸河, 滔滔不絕. 他以自身經驗, 每天寫作並在30天內完成一本短篇小說, 圓自己從小的夢想成為作家雖然他的小說不成氣候, 離專業水準尚有一段距離, 但他鼓勵大家為自己 [隱性的夢想]付諸行動, 建議每一個人設下30天不間斷的行動配合預設[較大膽]的目標 來自我挑戰, 並從過程中的學習來提升自信心及適應力, 近而自我實現!

一方面受到演講氣氛的激勵, 另一方面也想多方體驗生活, 一聽完演說, 不經大腦, 就衝動的把自己擱在心裡很久想做但沒做的事公諸於世, 在臉書上宣示三個 30天不間斷的行動目標承諾連續一個月, 每日跑步兩公里, 每日練習畫畫至少一小時交習作一張, 每日晚上過七不食

九月十五日第一天開始, 信誓旦旦的告訴自己, 我一定要貫徹始終, 我沒問題的! 為表示負責, 還很慎重的製作自我顏色管理表格, 放在筆電的桌面以便每日監控.,

跑步兩公里 是三項中我心態最難克服的, 從小到大, 學校社團活動, 體能運動絕不是我的選項, 人入中年後因健康亮起紅燈, 開始慢慢嘗試健行爬山騎腳踏車, 做久了也能感受運動後的心跳樂趣, 但大體而言隨性的成分居多! 跑步這檔事從不曾想過或嘗試過, 50歲以前, 個人最佳紀錄不出800公尺(求學時期的夢魘)! 一來覺得自己是天生的[肉腳], 跑不動也耐不久, 二來覺得跑步單調無趣, 不就是一個人晃來晃去嗎

頭幾天, 大約下午五點左右跑步時 雖氣喘咻咻, 但一言既出駟馬難追, 拚了老命, 一股腦只管數步子, 維持在15-16分鐘內連跑鳳山體育館五圈. 每次跑完都嚇一跳, 總有幾秒暗爽我竟有這能耐!!! 每天最惱人的跑步功課做完時, 很奇怪在回家的路上, 心情反而是一天中最高昂的時刻呢.
隨著日子演進, 例行性的每日一跑成了沉重的負擔, 腳痛腳痠是一定的, 最麻煩的是我可能有事在外或出門玩耍, 卡在那節骨眼挺尷尬的好在我生性變通, 換個腦袋一切好說, 於是在澄清湖, 鳳山熱帶園藝區, 長庚附近或隨處馬路上都可見我拔腿奔跑的身影!
到最後幾天, 我心態已完全接受, 不再抗拒, 跑步時不時東張西望, 看雲的變化, 看大自然光影的移動, 超越別人時的虛榮快感, 或僅僅只是看著跑道劃線越跑越快的線條都能安定我的心, 令人愉悅不已.

想想3060公里150圈的跑步, 對會跑愛跑的人根本不算什麼, 但對我卻是人生頭一遭, 很大也很棒的心理突破, 是人類的一小步卻是Grace得一大步!
意外的收穫是老公如在家也配合我每日一跑, 加加減減也跑了十幾天, 對他而言也是重拾年輕時的流汗快感吧


每日一畫交習作一張
因同時間報名社大色鉛筆繪畫秋季班(每周一次兩小時的課)而衍出來的練習就顯得較有趣! 我橫豎從零開始, 很認真先把道具買齊, 每天早上時間一到就坐定畫畫, 題材不拘, 天馬行空, 每天畫完就上傳先生女兒好友看, 當然按讚的居多, 我也故作陶醉狀, 一切粉飾太平, 大家心造不宣, 各取所需.

意外的收穫是透過畫畫也重燃好友對畫畫的熱情而互相感染, 慧媛畫的可不是鬧著玩得, 只要稍加練習重拾筆觸, 她絕對有開畫展的職業水準!
畫了一個月, 心得感想是畫圖真的是自娛娛人的學習, [落漆] 如我者, 透由習作可發揮無限想像, 如畢卡索般的自由詮釋畫風畫境, 一下子軟腳得椅子, 不對襯的陰影, 不協調的比例或老公的批評對我人物素描雌雄莫辨都不成問題, 快樂的心情絲毫不受影響 

過七不食
這純粹是意志力的問題! 一輩子為減重努力也不可得, 說穿了, 放縱自己而已.
因白天雜事繁多, 一到晚上就不由自主產生[越夜越美麗]的幻象, 於是偕老公出門壓馬路早成生活的一部分, 美其名放風, 其實三步五步駐足吃喝鐵定要的啦!

一下子過七不食, 一天到七點就結束了, 出門散步再也提不起勁(反正啥也不能吃), 雖難熬但一想到要忠於承諾, 那就努力轉移注意力吧. 把原本出門溜躂的時間用來寫日記看電腦讀TED, 想想也是額外收穫美事一樁!
一個月過去了, 體重沒改變, 但配合跑步, 我確定肌肉跟肥肉一定會重新分配 (哈哈, 自我安慰)

貼上30天紅黃綠監控表格, 除了鳳凰颱風來襲, 大姊夫七十大壽我一律以天災人禍帶過來撇清責任.  總之30 days program 挑戰成功, 圓滿落幕, 希望自己本著良知良能, 努力養成生活習慣ㄡ!!

接下來要認真再來找找下一個 30 days challenges 的活動呢 !!  
  



Thursday, October 2, 2014

學繪畫的意外生活趣味

By Grace Lee

離開職場, 生活中多出許多時間可自由發揮, 九月初報名社區大學的色鉛筆繪畫班. 



記憶中從小到大, 跟任何想的到的才藝全沾不上邊, 很羨慕那些一開口就能唱出天籟般的歌聲, 一出手就能吹/彈奏出悠揚的樂曲, 或隨手幾筆就能生動寫實勾勒出風景人物....., 報名表翻一翻, 畫畫課很自然是首選入腦海, 不過我可是有我自己的如意算盤, 老公這幾年醉心攝影每次外出都花很多時間以龜速行走前進, 我心想要是我會畫畫, 不就可以隨處寫生素描, 各享樂趣, 互不干擾嗎!

又兩周前聽了TED的 [30 days challenges], 寫下三件小有挑戰的事要持續三十天不間斷, 其中一項就是每天練習畫畫完成一張習作!
所以每天乖乖地畫一張圖, 兩周下來竟也累績不少[作品], 大部分是臨摹靜物, 仿人物素描, 或這兩天的網路幾米圖檔, 每一次大概一兩小時上下, 大部分都不四像, 筆觸也很生硬又匠氣, 但因一筆一畫是自己花時間塗抹上去的, 自然高興的孤芳自賞, 如果被家人孩子讚美, 那就更得意不過了


因為畫畫首重圖的比例, 擺設, 色彩光線...等等, 雖目前功力連入門門檻都還稱不上, 但注意到自己對日常生活的小東西變得比較會留意觀察, 不論是形狀, 大小或顏色等等, 甚至在不經意地走路時, 如何取景, 角度...都會一下子閃入腦子裡, 連自己都覺得好笑訝異這個小小的改變! 

因為對物件的微細觀察, 忽然覺得環境周遭很棒, 處處是美景, 我跑步的鳳山熱帶園藝區的小湖好有詩意, 買菜黃昏市場的水果好鮮豔, 婆為防腦力退化玩拼圖的側臉線條陰影也不錯, 連我家窗台的盆栽亮度也挺感人的....... 因留意觀察耗時費力, 跟先生例行發脾氣這件事就自然而然掉到第二或第三順位了, 這可是夫妻近日來的雙贏喔 (Win-Win).

常聽人說只要對事保有一股熱情呆勁 (Passion) , 就成功了一半 ! 另一半我想別無它法, 就靜待時間琢磨, 埋首練功吧 ! (Mastery)









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Am I dying?" 如何誠實地回答 [我是不是快死了?] 這問題


TED speaker (July 2014) 

Matthew O’Reilly is a veteran emergency medical technician in New York. In this talk, he describes what happens next when a gravely hurt patient asks him: “Am I going to die?” As a first responder in a number of grave incidents in the past 7 years, he frequently saw people death and here he shared with us what is his finding/learning of people reaction while they have minutes left to die.
(Matthew O’Reilly在紐約長島一間醫院服務, 從事緊急災難事故現場的第一線醫護救援工作.  在過去七年中, 因他的工作性質, 他常常被事故現場傷勢十分嚴重的病人問同一個問題 [我是不是快死了?] Matthew分享我們他如何面對和從瀕臨死亡病人身上得到的反應及啟示)
 
Speaker Notes

Throughout his career, he has responded to a number of incidents where the patient had minutes left to live and there was nothing he can do for them. With this, he was faced the dilemma:  Should he tell the dying that they are about to face death? Or should he lie to them to comfort them? (在眾多意外事故當中, Matthew常會碰到傷勢十分嚴重, 任何緊急救援已無效,隨時可能死亡的病人. 這時他常陷入兩難, 是說實話告訴病人他死定了, 或說謊安慰他們呢?)

Early in his career, Matthew chose to lie because he was afraid if he told those gravely hurt people the truth that they would die in terror or in fear for those last moments of life.(在早先時, Matthew決定說善意的謊言以免那些垂死的病人在生命最後幾分鐘, 處於極恐懼害怕中離世) 

However that all changed with one incident.  5 years ago, he responded to a motorcycle accident where the rider had suffered critical injuries and there was nothing Matthew could be done for him, and like so many other cases, the rider looked at him and asked that question: "Am I going to die?" In that moment, he decided to tell him the truth. Matthew was shocked by this dying people’s reaction, he simply laid back and had a look of inner peace and acceptance on his face.  There is no such big terror or fear that he thought would be since long and from that moment forward, he decided not to comfort the dying people with lies. (五年前的一個個案改變了一切.  一個嚴重車禍導致傷勢不治, 即將死亡的騎士問他這個一再被提及的問題 [我是不是快死了?] 在那當下, 我決定據實以告, 出乎意料的, 這垂死病人聽噩耗後只是身子往後躺, 但臉上看起來是平和地接受這個事實. 長久以來他以為病人聽實話後恐懼害怕的反應並沒發生, 從此他決定不再說善意的謊言來欺騙瀕死的人.) 

Having responded to many cases, Matthew found almost every case, they all had the same reaction to the truth, the inner peace and acceptance of their last moments. Furthermore, Matthew observed & concluded three (3) patterns in all these cases: (從此以後, 他發現幾乎每一案例,那些人在聽到實話後, 臨死之前的反應都是平和地接受. 同時Matthew也觀察理出三種模式來面對死亡) 

1.          Regardless of religious belief or cultural background, there's a need for forgiveness or simply say they have a regret.  Once he cared for an elderly gentleman who was having a massive heart attack.  He looked at Matthew’s eye and said, "I wish I had spent more time with my 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 instead of being selfish with my time."  A big shock to me that facing his imminent death, all he wanted was forgiveness. (不管是宗教信仰或不同文化背景, 臨死時都要求被寬恕, 或簡單的說, 遺憾悔恨!他舉一個例子, 一個長者因嚴重的心臟病發作, 在死亡前幾分鐘告訴Matthew他很後悔自己的自私沒有花時間在兒女及孫子身上. 這另Matthew很驚訝,面臨生命結束時, 他只想要被寬恕!)

2.        The 2nd pattern is the need for remembrance.  Whether it was to be remembered in his thoughts or their loved ones', they needed to feel that they would be living on. There's a need for immortality within the hearts and thoughts of their loved ones, or anyone around. (第二種是被記得的需要, 不管是言論思想被記住或被他心愛的人記的, 他們希望自己是不朽的, 能被世人或心愛的家人常記心頭)

3.        The 3rd one touched him the deepest ! The dying need to know their life had meaning.  One of his call, there was a female in her late 50s severely hurt and in a critical condition.  she said to him that she was a mother of two adopted children who were both on their way to medical school. Because of her, two kids had a chance they never would have had otherwise and would go on to save lives in the medical field as medical doctors….as her last words(第三種最叫他感動, 瀕死的人最想確定他們的人生有意義沒白走一遭, 他舉了個例子, 一位快六十歲的婦女在車禍中即將喪命, 她臨死前的最後幾句話是告訴Matthew她領養兩個小孩, 因為她的關係, 兩個孩子得以有機會發展學習, 現在是醫學院學生, 日後可當醫生救人, 她的人生有意義……
 

Through his career experiences, he finally realize that regardless of the circumstance, it's generally seen with peace and acceptance and that is the littlest things YOU brought into the world that give YOU peace in those final moments. (經過這麼多年, 他終於了解不論任何情況下, 人臨死前[是否能平靜祥和的離開) 端取決於我們如何對社會一點一滴所作的付出)
 
 

Tuesday, September 23, 2014

看YouTube 以色列復國史有感

花了兩個小時看了YouTube 以色列特別介紹, 十分震撼 ! 也汗顏自己對這個彈丸之地所知甚少




以色列在古希伯來文裡是 [和上帝角力的人] 之意, 他的現址國土是 [上帝應許之地, 也是奶與蜜的富裕之地] !

以色列在流亡世界各地一千八百年後, 於1949年建國迄今才短短64年:
- 他的國土大約台灣的六成, 而且60%土地是沙漠乾旱不毛之地
- 全年降雨量44公厘 (僅約台灣一天降雨量), 也不出產石油如其他中東國家
- 全國人口約八百萬, 全世界總人口不超過1400萬人
  (境內76%是猶太人, 20%是阿拉伯人, 4%其他)
- 首都 [耶路撒冷] 集世界三大宗教聖地, 猶太教, 基督教和回教 (穆漢默德也在此升天)
- 建國迄今和鄰近中東國家歷經六次戰役, 從沒輸過, 中東國家個個把他視為頭號敵人要殲滅它
- 平均人民GDP為三萬美金是台灣的一倍半
- 建國迄今已出過10個諾貝爾得主...

縱觀上述, 以色列在如此貧脊之地, 又列國虎視眈眈下, 它是如何辦到的?
  • 全世界唯一徵女兵的國家 (年滿18歲, 所有女人要服役21個月)
  • 可能是全世界最聰明的民族 (e.g. 愛因斯坦, 馬克思, 佛洛伊德, 股神巴菲特, 臉書馬克佐伯克, 聯準會主席柏南克, 紐約市長彭博.....) 掌握世界思想, 金融/科技之牛耳
  • 全世界前幾名擁有超級國防實力的國家
  • 全球教育水準極高的國家 (12%博碩士, 24%大學), 僅次於英國荷蘭, 教育首重創新 (>4900個創新公司), 標榜 [IT, 全自動化產業], 因境內無石油, 發明電動車, 水荒, 發明世界獨一的海水淡化及廢水回收
  • 極強的民族性, 對上帝的忠貞, 重回耶路灑冷的誓言, 人民個個視國家民族至上
  • 共同屯墾 (=奇布茲)的拓荒精神, 在沙漠中建立新家園 (目前有>275座奇布茲農場, 來奠定以色列的農業基礎, 不但自給自足, 還行銷事業各國, 如牛奶, 番茄, 棉花, 葡萄酒....) 享名全球
這一切反映出以色列人的共同理念, 正如他們的一句俗語, [低著頭, 向前走就對了], 因險惡的情勢, 造就以色列人事事求是的[必勝]決心, 勇於挑戰權威, 不怕失敗的堅毅個性, 建國短短幾年所產出的各項先進指標成果, 值得2300萬的台灣人借鏡學習


Sunday, September 14, 2014

恆春半島墾丁悠活二日遊 (9/11-12)

早先傑的朋友送我們一張墾丁悠活度假村住宿卷一晚, 年底前有效.
這幾天忙完中秋烤肉, 婆長庚看診, 媽外勞搞定, 蠢蠢欲動的心再起, 很想要出去遛溜, 有一個好說話的先生, 三言兩語就敲定兩人成行出發


墾丁這從年輕玩到老的地方, 隨意漫遊外, 決定要避開那些老掉牙的風景區 (墾丁公園, 社頂公園, 鵝鑾鼻.....)而盡可能改走一些新開發的私房景點.
總結這兩天所到之處:


Day-(1) 九月十一日
- [枋寮藝術村] 位於枋寮火車站旁, 藝術村是由廢棄台鐵舊宿舍改裝而成, 隨著藝術家們的進駐, 把藝術村的屋子外觀變得活潑多元而賦於它新的樣貌.  原本立意良好, 但我去的時候, 除了我們兩個, 幾乎不見其他遊客.  畫展及其他藝術活動如木雕染布...都是停擺狀態.  讓我不禁要為他們捏一把冷汗, 如此低的訪客率, 藝術家們如何賴以為生呢??

- [恆春古城] 坐落於恆春鎮中央, 國家二級古蹟, 漸有東西南三個城門, 斑駁的紅磚, 綿延的城牆, 古舊的城鎮,  讓人一窺古城的歷史痕跡
- [恆春老街] 老街路段雖都鋪上紅磚步道, 配上意象路燈, 命名為恆春古城魅力商圈來吸引遊客, 不過老實說, 玩過台南古城老街後, 對這裡的商家印象不深也沒看到恆春鎮的用心營造, 不見古意反而是處處雜亂無章的小店舖充斥.  說是夜市還貼切些.  中午的海產餐廳也毫不令人驚艷 (店名我也懶得記了!)


- [悠活度假村] 因是平日入住又學校已開學, 原本以為應該旅客稀少, 但check-in時著實嚇了一跳, 旅客入住率極高, 老老少少各式人等都有.  整體來說, 悠活硬體不錯, 腹地夠大自成一格, 但服務人員不夠親切, 服務也不細緻, 很普通, 早餐對這星級飯店來說, 極為陽春, 完全不必期待!  傑照舊忙著拍照, 我這次可是有備而來, 我把整套的素描色鉛筆帶來, 在沙灘陰涼處直接就畫開來了, 要求老師給樣本, 我練習模仿她的筆觸, 唉! 有沒有一畫便知, 我實在差太遠了, 傑一時興起也畫了起來.  喔傑克 ! 這真是太神奇了, 從沒學過的他, 畫起來竟有幾分老師的功力, 比我強太多了.  我稱讚他, 他得意的說他這幾年的書法可不是白練的! 

悠活度假村中庭

雖毫無技巧, 但認真的態度

老公老神在在的畫他生平第一次色鉛筆畫

悠活Lobby
 - [萬里桐看夕陽] 太陽氣焰稍減時, 散步到鄰近的萬里桐海邊, 無意中走進巨石咖啡後方退潮後的沙灘潮間帶, 水清澈見底, 小魚及小蟹肉眼清楚可見, 聽說此地因海角七號電影後名聲大噪, 是浮潛客的最愛, 附近幾間名宿也很有特色, 整個海景美呆了, 跟傑約好下次再找時間來萬里桐浮潛
萬里桐的夕陽
 
河堤上早已擠滿觀夕陽的男男女女
 
緊挨著河堤旁的特色民宿

- [龍鑾潭水庫] 恆春縱谷平原的最低漥處, 雨水聚積成天然湖泊.  開車經過被這磅薄大景攝住了, 急忙掉頭捕捉他的美景


- [墾丁大街] 滿街的潮男潮女, 各個臉紅通通的, 晚上原本要學年輕人排最'夯'的小吃攤, 一攤接一攤的吃喝, 試了兩家, 炸薯條及爆米花雞塊, 失望到爆, 一整個炸太焦太老遜斃了.  最後還是乖乖坐進 [冒煙的喬] 吃自己習慣的味道
墾丁大街上的烤蝦以鮮艷顏色來吸引過往旅客
 
試戴年經人幾乎人頭一頂的潮帽


Day-(2) 九月十二日- [貓鼻頭] 白天炎熱而天黑得又早 (六點多一點天就全黑了), 跟傑講好起一個大早跟太陽柪時間,早上5:30鬧鐘一響就起床, 努力趕走睡蟲, 興沖沖往貓鼻頭駛去, 一路上完全無太陽又涼爽, 一整個快樂.  想不到一到貓鼻頭, 視野奇佳, 海水天空連成一氣完全無遮蔽,跟海面上冉冉升起的太陽毫不留情地碰個正著, 亮光強到根本無法張開眼直視!  心整個嘔, 還自以為是的A計畫ㄟ!  幸好清晨的海風超涼爽, 在奇岩海水構圖下的無邊海天美的令人不禁讚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  而且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來的比收費員還早, 免費入場省了300元, 稍稍彌補我偷雞不著蝕把米的[太陽大作戰]蠢事一件. 
就是它稍減對太陽早早升起的不滿

- [紅柴坑漁港] 回悠活路上晃了一圈紅柴坑漁港, 聽說因電影[海角七號]而爆紅的遊艇港口. 老實說很不起眼甚至有些破落的小漁村, 目測百來戶人家, 老人居多, 賣菜跟賣肉的發財車用麥克風大聲廣播叫村民來買, 彼此似乎是熟識, 很親切地話家常.  在全聯/家樂福和小七重重包圍下生活的我們實在很難想像這種被動式的買賣生活型態.  要學會用不同的思維來看待人生百態啊


- [車程老街] 往雙流途中經過車程正是午餐時間, 就停車覓食去, 上一次跟山友到訪馳名的車城福安宮, 知道[綠豆蒜]是在地必吃美食, 這次自然不放過, 注意到轉角一家不起眼無店名的鐵皮屋攤子有排隊人潮, 車子停滿了他附近巷弄, 慫恿老公也吃吃看, 他老大不情願 還是勉強配合, 點了最小份的芋頭酥, 一吃就後悔了, 該叫最大盤的, 這玩意軟Q芋香味濃, 入口即化, 口齒留香, 雖處陋室不改其美味, 鐵定是在地[內行人]的私房菜
下次路過試試看, 鐵不叫你失望

- [雙流國家森林瀑布] 來恆春遊玩都是點與點的停留, 對習慣健走流汗的我自然不滿足, 特別留了半天去走走十幾年不曾來過的[雙流瀑布], 果然不辱國家公園之名, 放眼望去全是綠意, 全長來回七公里,慢慢走約 2.5-3小時的路程, 沿著溪流往上到瀑布口, 經過涉溪, 天然林木景觀搭配木棧道, 輕鬆到達終點雙流瀑布交會口, 一路流水潺潺, 清澈見底, 又蛙鳴蟬鳥叫聲, 不絕於耳.  色彩鮮艷的蝴蝶到處飛舞, 蜻蜓也隨處可見, 白鷺鷥更不遑多讓, 成群結隊或棲息或飛翔於人造林當中 , 生態十分豐富, 景色宜人, 令人心曠神怡, 值得再遊的地方
對這裡維護林相清潔打掃的工人也留下好印象, 入園時可能是平常日, 遊客稀少 連我們兩個, 算算不超過十人, 但一路上碰到的工人, 清一色是原住民, 很親切不多話但都認真工作 (不管有人沒人在旁邊) 十分樂在工作貌! 其中一人原本在瀑布附近用機器掃落葉, 看我們靠近未免打擾我們自動關掉吵雜的機器聲, 在離我們幾公尺外安靜坐下休息, 待我們休憩及拍照完後離開, 再度開啟機器幹活, 上來的路上就注意到沿路的乾淨, 幾乎沒有落葉就更別提垃圾了!   台灣山林走透透的同時, 真心讚美各地默默為工作盡心盡力的無名氏, 他們才是撐起台灣美麗寶島根基的[平凡中的不平凡]英雄啊.





台灣好山好水, 處處是美景, 人對了, 心情也對, 那裏都OK.